表面粗糙度有多種表示方法,在此列舉三種最常見的面粗度表示法,以及其定義與公式。
Ra=中心線平均粗糙度
設于表面輪廓曲線上擷取長度L,以該長度內(nèi)中心現(xiàn)為X軸,擷取長度內(nèi)所有斜線部分面積之和除以測定長度L所得之值。即為Ra。
公式:Ra=|f(x)|dx / l
Ry=最大粗糙度
設于表面輪廓曲線上擷取長度L,在該長度內(nèi)曲線最高峰至最低谷之垂直距離,即為最大粗糙值Rmax/Ry。(Rmax和Ry算法概念相同,但取樣的峰谷不同。近年Ry近乎取代了Rmax)
公式:Rmax=Ry=Rp+Rv
Rz=十點平均粗糙度
設于表面輪廓曲線上擷取長度L,在該長度內(nèi)曲線中心以第五高峰頂與第五低谷底測出高低距離,即Rz。
公式:Rz=|Y1+Y2+Y3+Y4+Y5|+|Y1+Y2+Y3+Y4+Y5| / 5
三者關係約為 4Ra≒Ry≒Rz,單位皆為um。
面粗度陷阱
相同面粗度值,峰谷型態(tài)卻不同
結 語
雖說,面粗度值是將表面狀態(tài)量化的結果,讓加工者有可參考的依據(jù)和標準,但相同的數(shù)值,實際表面的型態(tài)可能還是有差別!
當在追求更精密更細緻的表面時,需要認知到,一樣是0.01的距離,Ra0.02到0.01卻是比0.05到0.04更加具挑戰(zhàn)性。(代表峰谷的距離要更加接近,且更加均勻。)在選擇工具以及設定研磨條件時的概念,可能就會有所差別,就不只是砂輪「粒度」的差異而已。
若是我們能有此認知基礎,才比較不會落入數(shù)字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