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年初以來,我們一直沒有在公眾號解讀Tenoris的美國市場報告,因為國際上針對該機構“數據和傾向性”的爭議尚未得到妥善解決。不過,正如去年所述,盡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Tenoris的數據依舊是有參考價值的——尤其對于長期跟蹤美國零售市場的研究者而言。
在最近一期(今天剛剛發(fā)布的)關于4月份美國零售市場的報告中,Tenoris向我們呈現了兩張有趣的圖。
圖2:天然鉆石和培育鉆石的裸石銷售額對比
很有趣的是,從銷量的角度看,在經歷了2023年初和年末兩次“交匯”之后,培育鉆石目前的市場占比達到了56.8%。與此同時,從銷售額的角度看,培育鉆石的占比非常緩慢地波動至25.1%。
還有第三張圖作為補充(如下),即鑲嵌了兩類鉆石的訂婚鉆戒(成品)銷量對比。
這里需要理解兩點:
1)訂婚鉆戒是天然鉆石行業(yè)最看重的板塊,畢竟長期以來,“鉆石=愛情”是全世界的“金科玉律”。2)從圖表來看,培育鉆石訂婚戒指的占比正在逐步和天然鉆石戒指看齊,目前的市場占比為45%,還差5個百分點。
這體現了一個我們在去年的交流會上曾經講過的趨勢,即“降價增量,是培育鉆石的發(fā)展趨勢”。
這個趨勢和培育鉆石作為工業(yè)產品的獨特屬性息息相關,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否定這一點。但是問題在于,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種“降價”和“增量”并存的現象呢?
其實國際上絕大多數的分析機構和分析師都是很擔心“降價”問題的。他們極為關注“降價”這個負面因素,是因為:
1)批發(fā)端降價會讓零售商不敢囤貨,這對于供應鏈來說比較尷尬。2)批發(fā)降價引發(fā)零售降價,盡管零售商都在維護終端價格,但這種趨勢依舊可能導致下游消費市場變得畏首畏尾。3)很多貿易商(包括那些分析師)都是從天然鉆石行業(yè)轉過來的(或者同時經營/研究的),所以習慣于天然鉆石巨頭們維護價值/價格的舉動。4)其他與利益相關的原因,這里就不方便說了。
據我們的觀察,只有很少的人會公開表示“降價是一種回歸理性的市場發(fā)展軌跡”,更多的人表達的是擔憂,甚至是憤恨——因為沒賺到錢。
相比“降價”這種負面現象,“增量”就是一種正面趨勢。分析機構也會在報告中提起這一點,只不過要么輕描淡寫幾句話,要么就是轉了一道彎重新回到降價的問題上。
為什么要這么做呢?除了上述幾個原因之外,或許分析師們(以及分析機構們)都明白:
“增量”是一種很可怕的趨勢,因為培育鉆石“增”的,大部分都是年輕人群體的“量”。
這種增量的結果,就是未來的主力消費群體(比如Z世代)對“鉆石”的理解,會與他們的上一代(以及上幾代)人群有極大的差異。
加上最近西方針對俄羅斯鉆石的制裁行為、戴比爾斯面臨被母公司賣掉的微妙局面等等,在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中,年輕一代會怎樣看待“鉆石”呢?
年輕人當然會珍視價值、珍視大自然、珍視情感,但鉆石在今天(以及過去幾十年里)所代表的那些個“屬性”,未來還能繼續(xù)存在嗎?
很難說。
培育鉆石的發(fā)展趨勢,至少在短期之內還是會遵循“降價”和“增量”這兩個規(guī)律進行的。
至于價格降到什么程度能平緩(這里主要說的是零售端)、市場銷量的占比達到多大是個瓶頸,這里面既有培育鉆石業(yè)內人士的作用,也得看天然鉆石行業(yè)的影響力會怎樣發(fā)展。
但歸根到底,還是由覺醒的一代人自己,來決定這個行業(yè)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