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將于10月29日至30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默克爾任內第八次訪華。根據已公布的行程,默克爾將分別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
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將于10月29日至30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默克爾任內第八次訪華。根據已公布的行程,默克爾將分別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舉行會晤,并將與李克強總理共赴合肥訪問。在合肥將舉行中德經濟顧問委員會會議,除此之外,伊核問題以及敘利亞危機都可能是涉及議題。中德關系穩(wěn)步發(fā)展
默克爾上臺以來,中德關系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政治上,中德領導人互訪頻繁,兩國關系得到全面發(fā)展,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有兩國領導人的訪問,通過互訪加深了了解、增進了互信、提升了兩國關系。2010年7月默克爾訪問中國期間雙方發(fā)表了《中德關于全面推進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聯(lián)合公報》,確立了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目標。2014年3月習近平訪問德國期間雙方出臺了《建立中德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聯(lián)合聲明》,中德建立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經濟上,中德經濟合作發(fā)展快速,2002年開始,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德國在亞洲最大貿易伙伴,2012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德國第三大貿易伙伴,2014年雙邊貿易額為1777.5億美元,同比增長10.1%,其中中國對德國出口額為727.1億美元,同比增長8%;進口額為1050.4億美元,同比增長11.5%,逆差323.3億美元。中國和德國的貿易額超過中國與歐盟貿易的三分之一。德國也是對華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截至2015年3月底,中國累計批準德國企業(yè)在華投資項目8675個,德方實際投入244.6億美元。中國近年來也加大了對德國投資的力度,2014年中國成為在德國項目投資數量最多的國家,創(chuàng)紀錄地達到190個,大幅超過第二名美國和第三名瑞士。截至2015年3月底,經中國商務部核準的中國對德國非金融類投資已達50.5億美元。德國問題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任琳博士認為,中德經濟之所以可以取得較大發(fā)展,一方面是因為中德在地緣政治上沒有根本利益沖突;另一方面是由于全球性問題的出現,德國的外交變得更加務實,德國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而這與中國的訴求是一致的。因此,中德兩國一拍即合。除了經濟領域,在科技文化領域,兩國交流成果也頗豐,相繼在對方國家舉辦“中國文化年”、 “中德科教年”、 “中德語言年”、 “中德創(chuàng)新合作年”等活動,中德合作建立近20所孔子學院或者孔子學堂,兩國政府簽訂了《中德關于建立電動汽車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聯(lián)合聲明》《關于拓展在電動汽車和氣候保護方面合作的聯(lián)合聲明》《“關于2015:未來城市”合作的聯(lián)合意向聲明》和《關于在創(chuàng)新驅動技術和相關基礎設施領域深化拓展合作的聯(lián)合聲明》等關于科技合作的文件,這都有效地加深了兩國人民在文化領域的交流和相互了解。
中德兩大領域期待火花
默克爾此次訪華,主要聚焦兩大主題。首先是對接“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yè)4.0”。德國政府提出“工業(yè)4.0”戰(zhàn)略,并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yè)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yè)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yè)革命中占領先機。2014年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時,兩國就簽署了《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工業(yè)4.0”的合作已經被提上日程。今年中國推出中國版的“工業(yè)4.0”——“中國制造2025”。中國和德國在工業(yè)發(fā)展方面有著很強的互補性,面臨工業(yè)新的發(fā)展趨勢,中德兩國非常有必要在這方面加強合作。默克爾此次訪華會就如何實現“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yè)4.0”的對接達成實質性的合作方案。德國康茨坦茨大學毛維準博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默克爾之所以會選擇到合肥,是因為安徽省是推進“中國制造2025”重大戰(zhàn)略較早納入地方規(guī)劃的先行省份。因此,默克爾選擇合肥作為第八次訪問的一站應該也有將德國“工業(yè)4.0”與“中國制造2025”對接的考量。
其次是對接“一帶一路”與“容克計劃”。2014年歐盟推出了旨在拉動歐洲經濟增長的投資計劃——“容克計劃”。但是“容克計劃”的先天不足就是投資資金的不充裕。這正時值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倡議將給所有的沿線國家?guī)砭薮蟮纳虣C。對于歐洲而言,尤其可以實現歐亞大陸上的互利共贏,搭中國經濟發(fā)展的便車。因此,如果對接中國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正好能解決“容克計劃”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而李克強在今年夏天訪問歐盟時也表示了中國對接“一帶一路”與“容克計劃”的興趣。根據毛維準博士的分析,他認為此次默克爾訪華的重點是“創(chuàng)新”,并將2015年定位為“中德創(chuàng)新合作年”。因此,德國希望加大與中國更深層次的合作,無論是技術還是資金領域。
對歐外交作用凸顯
剛結束的習近平訪英之旅大大加深了中英之間的經貿往來,同時也有效地提升了英國在歐盟對華關系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說明英國對華政策作出了重大的調整。德國向來是歐盟國家中經濟的領頭羊,也是歐盟國家中與中國關系最密切的國家之一。面對中英兩國“黃金時代”的到來,德國自然不甘其后。
習主席訪英帶來的示范效應助推中歐關系進入“新時代”。一是點穴式外交帶動中歐關系發(fā)展。習主席通過訪問英國,鞏固了中英經貿關系,兩國之間在政治合作和戰(zhàn)略互信上也有了全新的進展,大力推動了中英關系邁向新的臺階。中英經貿合作的重大利好,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歐洲鄰國,客觀上也促使其他歐盟國家調整對華外交政策。二是歐洲對華經貿依賴加大。無論是習主席訪英還是默克爾訪華,這其中最重要的議題始終離不開經貿關系,尤其是在全球經濟形勢比較低迷的時期,各國更需要同舟共濟、共渡難關。近些年來,中歐經貿往來也呈現出新的特點,中國由早先的以制造業(yè)產品出口為主開始向技術出口、項目投資轉變,歐盟各國對華的經貿依賴程度也隨之提高。中歐經貿關系的日益緊密也必然會加速中歐自貿區(qū)的建立。三是地區(qū)和全球事務解決離不開“中國力量”。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長、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大,在國際和地區(qū)熱點問題上越來越需要中國的力量、中國的聲音。因此,默克爾總理此次訪華也會就席卷歐洲的難民危機、烏克蘭危機和敘利亞問題等在內的地區(qū)和國際熱點問題與中國交換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