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俄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網站的報道,該分院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科學中心與韓國同行所組成的聯合科研團隊通過對爆炸法生產的納米金剛石進行改性處理使其成為定向送藥的載體,并可同時具備延長藥物釋放時間,提高治療效果的功效。相關成果發(fā)布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國際學術期刊上。
納米金剛石具有吸附性,其表面可吸附各種物質,包括藥物,基于這個特性可研發(fā)兼具長效治療效果的病灶定向送藥系統(tǒng),這種系統(tǒng)通過延長藥理效果和降低藥劑劑量相應提高藥物的療效。俄韓聯合科研團隊采用氯化鈉處理爆炸法生產的納米金剛石以提高其在水溶液中的膠體穩(wěn)定性,即不發(fā)生團聚和沉淀現象,由此納米金剛石可更好地“捕捉”和緩慢“釋放”被吸附物質。
團隊采用甲基潑尼松龍和地塞米松作為吸附試驗的藥劑,此類藥物為廣譜治療藥物,可用于包括風濕病、皮膚、過敏、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內的多種疾病治療,科研人員先將納米金剛石放置在藥劑水溶液中進行藥物吸附,隨后觀察載體如何釋放所吸附的藥物。試驗證明,改性納米金剛石的藥物固定能力提高了50%以上,與被吸附物質的結合強度也大大增強,由此保證了更長的釋放時間,作為比較,未改性納米金剛石在9小時內可釋放80%以上的吸附藥物,而改性納米金剛石在同一時間僅釋放50%,這證明了改性納米金剛石作為定向送藥載體的潛在能力。在此基礎上,聯合團隊選用皮質類固醇(腎上腺產生的激素)作為被吸附藥劑試驗驗證了納米金剛石作為定向送藥載體的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