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般來說,我們對IC芯片的了解僅限于它概念,但是對于已經(jīng)應用到各式各樣的數(shù)碼產(chǎn)品中IC芯片是怎么來的?大家可能只知道制作IC芯片的硅來源于沙子,但是為什么沙子做的CPU卻賣那么貴?...
一般來說,我們對IC芯片的了解僅限于它概念,但是對于已經(jīng)應用到各式各樣的數(shù)碼產(chǎn)品中IC芯片是怎么來的?大家可能只知道制作IC芯片的硅來源于沙子,但是為什么沙子做的CPU卻賣那么貴?下面將會以常見的Intel、AMD CPU作為例子,講述沙子到CPU簡要的生產(chǎn)工序流程,希望大家對CPU制作的過程有一個大體認識,解開CPU憑什么賣那么貴之謎!

硅圓片的制作
1、硅的重要來源:沙子作為半導體材料,使用得最多的就是硅元素,其在地球表面的元素中儲量僅次于氧,含硅量在27.72%,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就是沙子(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沙子里面就含有相當量的硅。因此硅作為IC制作的原材料最合適不過,想想看地球上有幾個浩瀚無垠的沙漠,來源既便宜又方便。

不過實際在IC產(chǎn)業(yè)中使用的硅純度要求必須高達99.999999999%。目前主要通過將二氧化硅與焦煤在1600-1800℃中,將二氧化硅還原成純度為98%的冶金級單質硅,緊接著使用氯化氫提純出99.99%的多晶硅。雖然此時的硅純度已經(jīng)很高,但是其內(nèi)部混亂的晶體結構并不適合半導體的制作,還需要經(jīng)過進一步提純、形成固定一致形態(tài)的單晶硅。

單晶的意思是指原子在三維空間中呈現(xiàn)規(guī)則有序的排列結構,而單晶硅擁有“金剛石結構”,每個晶胞含有8個原子,其晶體結構十分穩(wěn)定。

單晶硅的“金剛石”結構
通常單晶硅錠都是采用直拉法制備,在仍是液體狀態(tài)的硅中加入一個籽晶,提供晶體生長的中心,通過適當?shù)臏囟瓤刂?,就開始慢慢將晶體向上提升并且逐漸增大拉速,上升同時以一定速度繞提升軸旋轉,以便將硅錠控制在所需直徑內(nèi)。結束時,只要提升單晶硅爐溫度,硅錠就會自動形成一個錐形尾部,制備就完成了,一次性產(chǎn)出的IC芯片更多。

4、硅錠切片
將制備好的單晶硅錠一頭一尾切削掉,并且對其直徑修整至目標直徑,同時使用金剛石鋸把硅錠切割成一片片厚薄均勻的晶圓(1mm)。有時候為了定出硅圓片的晶體學取向,并適應IC制作過程中的裝卸需要,會在硅錠邊緣切割出“取向平面”或“缺口”標記。

切割后的晶圓其表面依然是不光滑的,需要經(jīng)過仔細的研磨,減少切割時造成的表面凹凸不平,期間會用到特殊的化學液體清洗晶圓表面,最后進行拋光研磨處理,還可以在進行熱處理,在硅圓片表面成為“無缺陷層”。一塊塊亮晶晶的硅圓片就這樣被制作出來,裝入特制固定盒中密封包裝。

制作完成的硅圓片
通常半導體IC廠商是不會自行生產(chǎn)這種晶圓,通常都是直接從硅圓片廠中直接采購回來進行后續(xù)生產(chǎn)。前工程——制作帶有電路的芯片
6、涂抹光刻膠
買回來的硅圓片經(jīng)過檢查無破損后即可投入生產(chǎn)線上,前期可能還有各種成膜工藝,然后就進入到涂抹光刻膠環(huán)節(jié)。微影光刻工藝是一種圖形影印技術,也是集成電路制造工藝中一項關鍵工藝。首先將光刻膠(感光性樹脂)滴在硅晶圓片上,通過高速旋轉均勻涂抹成光刻膠薄膜,并施加以適當?shù)臏囟裙袒饪棠z薄膜。
光刻膠是一種對光線、溫度、濕度十分敏感的材料,可以在光照后發(fā)生化學性質的改變,這是整個工藝的基礎。

就單項技術工藝來說,光刻工藝環(huán)節(jié)是最為復雜的,成本最為高昂的。因為光刻模板、透鏡、光源共同決定了“印”在光刻膠上晶體管的尺寸大小。
將涂好光刻膠的晶圓放入步進重復曝光機的曝光裝置中進行掩模圖形的“復制”。掩模中有預先設計好的電路圖案,紫外線透過掩模經(jīng)過特制透鏡折射后,在光刻膠層上形成掩模中的電路圖案。一般來說在晶圓上得到的電路圖案是掩模上的圖案1/10、1/5、1/4,因此步進重復曝光機也稱為“縮小投影曝光裝置”。


目前最先進的ASML公司 TWINSCAN NXE:3300B
8、溶解部分光刻膠對曝光后的晶圓進行顯影處理。以正光刻膠為例,噴射強堿性顯影液后,經(jīng)紫外光照射的光刻膠會發(fā)生化學反應,在堿溶液作用下發(fā)生化學反應,溶解于顯影液中,而未被照射到的光刻膠圖形則會完整保留。顯影完畢后,要對晶圓表面的進行沖洗,送入烘箱進行熱處理,蒸發(fā)水分以及固化光刻膠。

將晶圓浸入內(nèi)含蝕刻藥劑的特制刻蝕槽內(nèi),可以溶解掉暴露出來的晶圓部分,而剩下的光刻膠保護著不需要蝕刻的部分。期間施加超聲振動,加速去除晶圓表面附著的雜質,防止刻蝕產(chǎn)物在晶圓表面停留造成刻蝕不均勻。

通過氧等離子體對光刻膠進行灰化處理,去除所有光刻膠。此時就可以完成第一層設計好的電路圖案。

由于現(xiàn)在的晶體管已經(jīng)3D FinFET設計,不可能一次性就能制作出所需的圖形,需要重復第6-8步進行處理,中間還會有各種成膜工藝(絕緣膜、金屬膜)參與到其中,以獲得最終的3D晶體管。

在特定的區(qū)域,有意識地導入特定雜質的過程稱為“雜質擴散”。通過雜質擴散可以控制導電類型(P結、N結)之外,還可以用來控制雜質濃度以及分布。
現(xiàn)在一般采用離子注入法進行雜質擴散,在離子注入機中,將需要摻雜的導電性雜質導入電弧室,通過放電使其離子化,經(jīng)過電場加速后,將數(shù)十到數(shù)千keV能量的離子束由晶圓表面注入。離子注入完畢后的晶圓還需要經(jīng)過熱處理,一方面利用熱擴散原理進一步將雜質“壓入”硅中,另一方面恢復晶格完整性,活化雜質電氣特性。

10、再次清除光刻膠
完成離子注入后,可以清除掉選擇性摻雜殘留下來的光刻膠掩模。此時,單晶硅內(nèi)部一小部分硅原子已經(jīng)被替換成“雜質”元素,從而產(chǎn)生可自由電子或空穴。

左:硅原子結構;中:摻雜砷,多出自由電子;右:摻雜硼,形成電子空穴
11、絕緣層處理此時晶體管雛形已經(jīng)基本完成,利用氣相沉積法,在硅晶圓表面全面地沉積一層氧化硅膜,形成絕緣層。同樣利用光刻掩模技術在層間絕緣膜上開孔,以便引出導體電極。

利用濺射沉積法,在晶圓整個表面上沉積布線用的銅層,繼續(xù)使用光刻掩模技術對銅層進行雕刻,形成場效應管的源極、漏極、柵極。最后在整個晶圓表面沉積一層絕緣層以保護晶體管。

經(jīng)過漫長的工藝,數(shù)以十億計的晶體管已經(jīng)制作完成。剩下的就是如何將這些晶體管連接起來的問題了。同樣是先形成一層銅層,然后光刻掩模、蝕刻開孔等精細操作,再沉積下一層銅層。。。。。。這樣的工序反復進行多次,這要視乎芯片的晶體管規(guī)模、復制程度而定。最終形成極其復雜的多層連接電路網(wǎng)絡。

另外為了順利完成多層Cu立體化布線,開發(fā)出大馬士革法新的布線方式,鍍上阻擋金屬層后,整體濺鍍Cu膜,再利用CMP將布線之外的Cu和阻擋金屬層去除干凈,形成所需布線。

大馬士革法多層布線
芯片電路到此已經(jīng)基本完成,其中經(jīng)歷幾百道不同工藝加工,而且全部都是基于精細化操作,任何一個地方出錯都會導致整片晶圓報廢,在100多平方毫米的晶圓上制造出數(shù)十億個晶體管,是人類有文明以來的所有智慧的結晶。后工程——從劃片到成品銷售
14、晶圓級測試
前工程與后工程之間,夾著一個Good-Chip/Wafer檢測工程,簡稱G/W檢測。目的在于檢測每一塊晶圓上制造的一個個芯片是否合格。通常會使用探針與IC的電極焊盤接觸進行檢測,傳輸預先編訂的輸入信號,檢測IC輸出端的信號是否正常,以此確認芯片是否合格。
由于目前IC制造廣泛采用冗余度設計,即便是“不合格”芯片,也可以采用冗余單元置換成合格品,只需要使用激光切斷預先設計好的熔斷器即可。當然,芯片有著無法挽回的嚴重問題,將會被標記上丟棄標簽。

IC內(nèi)核在晶圓上制作完成并通過檢測后后,就進入了劃片階段。劃片使用的劃刀是粘附有金剛石顆粒的極薄的圓片刀,其厚度僅為人類頭發(fā)的1/3。將晶圓上的每一個IC芯片切劃下來,形成一個內(nèi)核Die。
裂片完成后還會對芯片進行外觀檢查,一旦有破損和傷痕就會拋棄,前期G/W檢查時發(fā)現(xiàn)的瑕疵品也將一并去除。


未裂片的一個個CPU內(nèi)核
16、裝片芯片進行檢測完成后只能算是一個半成品,因為不能被消費者直接使用。還需要經(jīng)過裝片作業(yè),將內(nèi)核裝配固定到基片電路上。裝片作業(yè)全程由于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固晶機進行精細化操作。

裝片作業(yè)僅僅是完成了芯片的固定,還未實現(xiàn)電氣的連接,因此還需要與封裝基板上的觸點結合?,F(xiàn)在通常使用倒裝片形式,即有觸點的正面朝下,并預先用焊料形成凸點,使得凸點與相應的焊盤對準,通過熱回流焊或超聲壓焊進行連接。
封裝也可以說是指安裝半導體集成電路芯片用的外殼,它不僅起著安放、固定、密封、保護芯片,還可以增強導熱性能的作用。目前像Intel近些年都采用LGA封裝,在核心與封裝基板上的觸點連接后,在核心涂抹散熱硅脂或者填充釬焊材料,最后封裝上金屬外殼,增大核心散熱面積,保護芯片免受散熱器直接擠壓。
至此,一顆完整的CPU處理器就誕生了。

CPU制造完成后,還會進行一次全面的測試。測試出每一顆芯片的穩(wěn)定頻率、功耗、發(fā)熱,如果發(fā)現(xiàn)芯片內(nèi)部有硬件性缺陷,將會做硬件屏蔽措施,因此劃分出不同等級類型CPU,例如Core i7、i5、i3。

CPU完成最終的等級劃測試后,就會分箱進行包裝,進入OEM、零售等渠道。

一條完整而最先進CPU生產(chǎn)線投資起碼要數(shù)十億人民幣,而且其中占大頭的是前工程里面的光刻機、掩膜板、成膜機器、擴散設備,占到總投資的70%,這些都是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每一臺都價值不菲。作為參照,CPU工廠建設、輔助設備、超凈間建設費用才占到20%。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里,覺得最低幾百塊就可以買到一顆匯聚人類智慧結晶的CPU,還值不值呢?而中國超硬材料網(wǎng)細心的小伙伴們,您在這由“砂子變CPU“的制作過程中,一共發(fā)現(xiàn)了多少種超硬材料工具的身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