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在金剛石基體中強力嵌入兩個硅原子,Sandia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次展示了用于建立一架連接量子計算機的一個單一芯片所需要的所有部件。相關論文發(fā)表在最新的《科學》雜志上。「有人已經...
通過在金剛石基體中強力嵌入兩個硅原子,Sandia 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次展示了用于建立一架連接量子計算機的一個單一芯片所需要的所有部件。相關論文發(fā)表在最新的《科學》雜志上。「有人已經建立了小型的量子計算機,」Sandia 的研究員 Ryan Camacho 說,「但是第一臺實用性的量子計算機或許不是大型的那種,而是由許多小型機連在一起的量子計算集群?!?

這張量子橋圖展示了金剛石中的一系列孔,孔與孔之間嵌有兩個硅原子。
在一架橋或一個網絡上分布量子信息也可以形成全新的量子傳感形式,因為量子關聯允許網絡中所有的原子表現出貌似只有單個原子的狀態(tài)。這項與哈佛大學合作的成果使用了一個聚焦離子束注入機(focused ion beam implanter),它由 Sandia實驗室 下的離子束實驗室設計,用于保證金剛石基板上的單離子爆破在精確位置。Sandia 的研究員 Ed Bielejec、 Jose Pacheco 與 Daniel Perry 使用注入的方式將金剛石的一個碳原子替換成較大的硅原子,擠壓任意一邊上兩個碳原子,讓它們逃離。這使得硅原子占有大部分空間,通過鄰近的非導電空缺來緩沖雜散電流。
即便這些硅原子被嵌入金剛石,它們的行為還是像在空氣中漂浮一般,因此它們的電子對量子刺激的反應就不會被其他不需要的物質所籠罩。
「我們完成的是將硅原子精準放進我們想要的位置點,」Camacho 說?!肝覀兛梢詣?chuàng)造出數千個注入點,都能產生出能夠工作的量子設備,因為我們將原子很好 注入了金剛石基板表面之下,并將它們就地退火。在此之前,研究員們必須在幾微米的金剛石基板上從大約 1000 個隨機出現的缺陷中搜到發(fā)射原子(emitter atoms)——非碳原子——哪怕是僅僅一個發(fā)射足夠強的,能在單光子水平上是有用?!?br /> 一旦這些硅原子被放置到金剛石基板中,激光產生的光子就會碰撞出硅電子,進入下一個更高的原子能狀態(tài);當電子返回到較低的能量狀態(tài)時,因為所有的東西都尋求盡可能低的能量水平,他們噴出攜帶信息的并按照它們的頻率、密度和波的偏振來量化的光子。
「哈佛大學研究員做了這個實驗,同時也做了光學和量子的測量,」Camacho 說。「我們造出了這個全新的設備,并用聰明的辦法精確計算出有多少離子注入了金剛石基板。」
Sandia 的研究員 John Abraham 及其同事開發(fā)出的特殊的探測器——金剛石基板上的金屬薄膜,展示了通過測量單離子產生的電離信號成功實現了離子束注入。
論文:一個集成的金剛石納米量子光學網絡平臺( An integrated diamond nanophotonics platform for quantum optical networ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