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印度方面出現了一系列有關“培育鉆石和天然鉆石適用術語”的討論,且措辭頗為強烈,在國際輿論上引起了較為激烈的反響。
▲ 圖源:印度消費者事務、食品和公共分配部
印度消費者保護局(CCPA:The Central Consumer Protection Authority)召開會議,表示當下迫切 需要解決 “鉆石行業(yè)中缺乏標準化術語以及信息披露做法不完善的關鍵問題”,因為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已導致消費者產生困惑,以及出現誤導消費者的行為”。
同時,該文件引用了印度標準局(BIS:Bureau of Indian Standards)IS 15766:2007號規(guī)定內容,認為單獨使用“鉆石”一詞,只能指代天然鉆石,而培育鉆石無論其生產方法或所用材料如何,都必須明確被稱為 “合成鉆石”。
原文中甚至寫道:“為保持市場的清晰性,禁止將合成鉆石與天然鉆石一同進行分級?!?/p>
除此之外,印度直接稅及關稅局(CBIC:Central Board in Direct Taxes and Custom)通過 2024 年 10 月 30 日發(fā)布的第 21/2024 號通告強化了這些措施,要求“明確聲明一顆鉆石是天然的還是實驗室培育的”,“如果是實驗室培育的,必須注明其生產方法,以確保鉆石行業(yè)的透明度和責任落實”。
反饋
這一消息在短短兩天內就引起了業(yè)內的高度關注,我們隨機請教了幾位印度從業(yè)人士的觀點,他們的反饋如下:
1)由于近兩年來天然鉆石的全球需求大幅度下降(尤其是亞太市場),加上近期的運營重點轉移至印度市場,因此迫切需要與培育鉆石“劃清界限”。這份文件的出現,主要目的是針對印度消費市場進行“再教育”,并借用其行業(yè)中游的核心位置,將“天然礦產不同于人工培育”的概念進一步擴散到全球市場。
2)印度的鉆石加工業(yè)感受到了天然鉆石份額缺失帶來的經濟損失,并面臨工廠停業(yè)、工人失業(yè)等現實問題,所以需要一份文件來鼓舞全行業(yè)的情緒。
3)天然鉆石和培育鉆石由于其源頭不同、供應狀況不同等客觀原因,將繼續(xù)朝向兩類平行市場的方向發(fā)展。兩類鉆石或許將形成兩套不同的標準系統(tǒng),適用于各自的市場。天然鉆石的目標,是繼續(xù)占據珠寶行業(yè)的頂峰,而培育鉆石的未來,將集中在日常佩戴和悅己消費,以及其他的應用市場。
順便說一句,之前小米手機采用培育鉆石的消息,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我們在領英上收到了不少的反饋,業(yè)內人士紛紛對此舉表示認同,并認為這是培育鉆石拓展應用市場的重要一步。
理解與思考
冷靜地面對這個局面,中國的天然和培育鉆石行業(yè)應當怎樣應對呢?在和一些業(yè)內朋友進行交流的基礎上,我們嘗試著做了一些思考,分享如下:
一、提升消費層面的認知度,以誠實、親和的態(tài)度,向消費者傳達正向的知識,如天然鉆石和培育鉆石的源頭差異、各自優(yōu)勢等等。
二、減少天然鉆石和培育鉆石互相攻擊的行為,以和諧的方式同時推進兩類產品的共榮。從下游消費的角度看,中國市場的潛能巨大,只不過天然鉆石經過了數十年的培養(yǎng),已然形成一定規(guī)模(雖然近幾年在嚴重縮減);而培育鉆石真正起步不過三五年而已,還需要較長時間的發(fā)展。
三、培育鉆石行業(yè)可以考慮逐步形成獨有的標準化體系,如生產標準、切磨加工標準、檢測標準等等,從而脫離原有的“桎梏”,更易于在消費市場的擴展和發(fā)展。這需要政府的支持、業(yè)界的團結和努力,以及對細節(jié)的極致把控。
四、解放思想,突破原有的“珠寶圈思維”,將培育鉆石推向更廣闊的應用市場(如日用品、工藝品等),從而優(yōu)化供求關系,消化上游(幾乎無法停止的)海量生產。假如兩類產品始終在珠寶圈內競爭,那么(至少在短期內)紅海的局面將很難得到改善,雙方會持續(xù)內耗。
總之,鉆石行業(yè)正處于不斷變革與規(guī)范的關鍵階段。印度近期的舉措已然掀起波瀾,而中國鉆石行業(yè)若能積極借鑒并靈活應對,秉持著為消費者負責、促進行業(yè)健康發(fā)展的理念,相信無論是天然鉆石還是培育鉆石,都能在市場中找準定位,綻放出屬于各自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