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曲阜師范大學物理工程學院劉曉兵教授(實驗)和陳欣教授(理論)研究團隊在高壓制備n型導電金剛石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部分相關成果發(fā)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Boron-oxygen complex yields n-type surface layer in semiconducting diamond,DOI:10.1073/pnas.1821612116)。劉曉兵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陳欣教授為論文第二作者與合作通訊作者,曲阜師范大學為論文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單位。
眾所周知,金剛石作為自然界中最堅硬的物質(zhì),還具有最大熱導率(20 Wcm-1K-1)、最寬透光波段、最快聲速、高德拜溫度(1800 K)、耐腐蝕、抗輻射、超寬帶隙(5.47 eV)、高擊穿電壓、高載流子遷移率(3800–4000 cm2V-1s-1)等多種優(yōu)異的物理性能,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的寬帶隙半導體材料之一。純凈金剛石是良好的絕緣體,容易通過摻雜少量硼元素形成p型半導體。然而,迄今為止,n型金剛石半導體的制備仍是材料物理界最富有挑戰(zhàn)性的課題之一。為了解決寬帶隙金剛石半導體的單極性、施主雜質(zhì)能級深、電阻率高等科學難題,劉曉兵教授課團隊利用高溫高壓合成技術實現(xiàn)了n型多元共摻雜金剛石單晶的制備。
該團隊研究發(fā)現(xiàn),在重摻硼金剛石單晶生長過程中,硼原子主要富集于{111}生長晶面,并傾向于與氧原子結合形成B-O復合缺陷,可以在1000 K以上保持穩(wěn)定。在高溫高壓條件下,通過調(diào)節(jié)金剛石晶體中B-O元素的比例,可以實現(xiàn)p型向n型電導轉變,且具有極高的載流子濃度(~1021 cm-3),大幅提升了傳統(tǒng)硫、磷摻雜n型金剛石半導體的載流子濃度(1017–1019 cm-3)。通過在金剛石結構中構建B-O復合缺陷模型,利用第一性原理模擬發(fā)現(xiàn),B3O與B4O是兩種具有淺能級結構的潛在施主雜質(zhì),且B-O復合缺陷的形成能較低,因而在高溫高壓實驗條件下最容易形成。該項研究成果為在金剛石結構中尋找新的淺能級施主提供了新思路,是利用極端條件科學裝置開展新材料物理研究的典型案例。
該成果實驗工作主要依托我校物理學科的高壓實驗室完成,是山東省內(nèi)首個可以同時滿足利用六面頂大腔體液壓設備在7.0 GPa高壓、2700 K高溫條件下開展材料合成實驗,并可利用金剛石對頂砧與激光加熱技術在100 GPa及1.8–4000 K范圍內(nèi)開展材料物性原位測試的實驗平臺。理論模擬工作在我校高性能計算科學中心服務器上完成。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山東省一流學科建設項目、曲阜師范大學人才引進專項等資金資助。
據(jù)悉,創(chuàng)刊于1914年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縮寫PNAS)是世界公認的四大期刊(《Nature》《Science》《Cell》《PNAS》)之一,主要由美國科學院院士撰稿審稿,國際學術聲譽高,也是被引用次數(shù)最多的綜合學科期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