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圣誕節(jié),一個秋高氣爽的下午,意大利。一對穿戴考究的中國夫婦出現(xiàn)在米蘭奢侈品購物區(qū)一家手表精品專賣店。
在一位中文翻譯、一名專賣店員工和一位保安的陪同下,夫妻倆仔細看過櫥窗里的展示品,最終決定給丈夫買一塊羅杰杜彼(RogerDubuis)Excalibur系列雙陀飛輪鑲寶石腕表,而后他們又把目光投向了百達翡麗(PatekPhilippe)女表系列。合計下來,這一趟購物至少花費了25萬歐元。
2011年,首次全國進口工作會議即將召開之際,大家最為關注的是這一畫面會不會轉移到中國。
因為在擴大進口的具體鼓勵措施方面,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專欄)曾表示,目前商務部在考慮進口貿易便利化的同時,進口稅的問題也在研究中,“就我個人來講,我傾向于在這方面(進口稅調整)有進一步的考慮和推進。”陳德銘說。
隨著本該3月召開的全國進口工作會議的推遲,對進口稅以及消費稅調整的種種猜測也越來越多。
“擴大進口的一系列政策確實已經(jīng)處在討論、定稿的階段,但是在進口稅以及消費稅的調整方面目前來看難以有突破性的進展,不同部委之間意見也不同,當然這個問題還在討論,我們也希望有所推進。”商務部的一位人士說。
難以撼動的進口稅和融資
從去年開始,商務部就一直在醞釀支持擴大進口的政策。而這一政策也將成為今年乃至整個“十二五”期間的商務部的工作重點。
陳德銘在多個場合都明確表示,要堅持進口與出口并重。在穩(wěn)定出口增長、保持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的同時,更加重視擴大進口,發(fā)揮進口對宏觀經(jīng)濟平衡和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
2010年年底的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商務部外貿司司長王受文曾透露了可能采取的支持措施,包括進口貼息、進口信貸、進口信用保險等;改善進口結構,擴大消費品、醫(yī)療設備和節(jié)能環(huán)保產品的進口;擴大從自貿區(qū)成員、逆差較多國家以及最不發(fā)達國家的進口,并表示今年3月份將首次在北京召開全國進口工作會議。
“在擴大進口的一系列政策討論中,比較難以動搖的是進口稅率、消費稅率的調整以及進口企業(yè)融資難的問題。”上述商務部人士說,“多個部委的意見難以達成一致。”
稅收調整問題也是國內學者和民眾最為關注的。3月20日,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的“2011年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上,法國巴黎銀行中國區(qū)首席經(jīng)濟學家陳興動(專欄)向陳德銘直接提出了奢侈品稅收改革的問題。
現(xiàn)在所有人都意識到,在國內購買商品,價格上已經(jīng)超過國際市場很多,尤其是相當多的消費品和奢侈品。很多中國旅游者到國外去大包小包地買東西,或者是通過郵購的辦法在境外購買。
據(jù)美國聯(lián)邦商務部統(tǒng)計,目前中國游客每人平均在美國花費達7200美元,遠高出國際游客平均4000美元的消費水準。中國游客強大的消費能力屢屢震驚世界,小到化妝品、手袋、電子產品、當?shù)靥禺a,大至連房地產豪宅都成了中國游客出境消費的目標,以至于連《紐約時報》雜志都要在封面上以《ShopChinaShop!》的大標題驚嘆“中國正在向消費型經(jīng)濟轉型”。
在美國、日本、法國等地,已有華人面孔的售貨員為中國游客提供中文服務,在法國還有奢侈品牌店鋪為中國人進行關門服務,日本一電器店掛出了橫幅一語中的:“熱烈歡迎最敢消費的中國人!”
“進口稅率過高讓國內市場價格遠遠高于國外市場價格,是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黃國雄認為。據(jù)悉,中國進口商品要征收進口稅、增值稅、消費稅累計,需要50%以上的稅費。
但是降低進口稅率并不是所有人的一個共識,反對的聲音也異常強大。
有些人擔心相關產品的降價可能會對國內同類產業(yè)競爭性品牌造成沖擊,以及可能造成高收入者用較少的錢消費更多的奢侈性消費品,逃避較高的關稅。
也有人認為,即使擴大奢侈品進口,相較于大宗商品類的進口,前者總體金額偏小,對于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效果也不大。
“從現(xiàn)在的進展來看,進口稅和消費稅大幅度、大范圍的調整不太可能,當然還在討論之中,但是變數(shù)不大。”上述商務部人士說,“另一個難以撼動的就是進口企業(yè)融資問題,這個歸根結底還是要歸為中小企業(yè)融資難的問題上,所以不太好推進。”
出口轉內銷的困境
“造成部分國際品牌奢侈品在國內售價高于國外價格的原因除了這些品牌的綜合進口稅率比較高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跨國公司的分銷體系、定價體系有所差異。”商務部新聞發(fā)言人姚堅在3月22日的例行新聞發(fā)布會上指出。
同樣,在2011年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上陳德銘表示,中國將采取促進競爭、完善物流體系、轉變和創(chuàng)新零售模式,減輕零售企業(yè)負擔等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
他表示,很多產品既然是中國生產的,國際名牌在中國代加工的,為什么還要到國際上去進行一次大旅行、大循環(huán),出口后再內銷呢?這既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又增加了物流費用。
“比如男士杰尼亞西裝,部分是在中國東莞生產,但是我們把它裝在飛機的集裝箱里,運到很遠的地方,北京需要訂幾件,再用飛機運過來。”陳德銘說。
“但是出口轉內銷也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解決。”上述商務部人士說。
首先就是跨國公司的態(tài)度,這些大的跨國集團是不是讓你轉內銷。
這其中的重點是涉及到知識產權的問題。一個新產品,例如iPad,如果先到美國賣,可能就沒有知識產權的問題,先到中國賣,很多模仿的東西就會出來。這也是跨國公司不愿意來中國內銷的原因,就像富士康,原則上它只是個加工的公司,并沒有銷售的權利。
另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就是稅收的問題,加工貿易在設備引進以及材料的進口上是有稅收優(yōu)惠的,如果把這些產品轉成內銷,這個稅應該怎么來補?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商務部目前正在醞釀綜合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包括進一步給外商投資企業(yè)創(chuàng)造好的國內分銷運營環(huán)境;外資的品牌企業(yè)應對中國市場給予公平合理的價格定位;商務部也將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國內的政策體系,例如目前商務部正在和海關總署以及稅務等部門完善加工貿易產品的內銷政策。
“現(xiàn)在進展比較容易和順利的就是在貿易便利化上,這一次在這方面可能會做文章比較多。”上述商務部人士說。
主要是清理有關進口管理措施,進一步放寬進口管理,調整實行自動進口許可管理商品。同時,會同海關、質檢等部門,推動提高海關通關效率,實施檢驗檢疫便利化措施。
他說:“爭取做到進口政策和出口政策平衡。”
例如目前出口是24小時通關,進口只有8小時;現(xiàn)在全國只有三個港口能夠進口汽車;進口檢驗,如果按現(xiàn)在的檢驗標準,水果農產品全會爛掉等等亟待解決。